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新型工业化”考察团访问六次产业研究院,共探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道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新型工业化”考察团访问六次产业研究院,共探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道

为深化沪港两地在科创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实践,2025925日,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HKPC)组织的“新型工业化上海考察团”到访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双方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数字化时代的产业升级路径以及企业如何塑造高韧性增长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本次交流会邀请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先生、中小企一站通主管叶爱莉女士,以及来自香港科技、金融、咨询、制造等多个领域的近三十位企业家代表。复旦大学校外合作处处长周曦、六次产业研究院院长张来武教授、执行院长王小林教授、副院长孙耀杰教授、副院长楼国强以及研究院院聘研究员梁绍麟博士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周曦处长首先代表复旦大学对考察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复旦大学高度重视与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合作,并计划在香港设立新的研究平台,以构建链接国际科研资源与资本的重要枢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黎少斌总监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作为“应用型研发机构”的独特定位,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技术落地与生产力提升。他强调,HKPC正积极打造“出海服务中心”,希望发挥香港的“超级联系人”作用,与内地企业“并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王小林执行院长介绍了六次产业研究院的定位和布局。六次产业研究院由张来武院长创立,开展六次产业理论和实践落地,探索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和并推动产学研创新新模式。复旦六次产业研究院一方面构建了一个涵盖经济学、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与医疗健康的跨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开展以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国家食品安全创新工程以及大健康与健康养老创新工程。

主旨分享与深度研讨:理论与实践的激荡

在“新质生产力与企业拓展工作坊”环节,梁绍麟博士发表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企业的韧性:数字化与生态化融合之道”的主旨演讲。他提出,结合六次产业理论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源于数据、创意、生态三大新型要素的注入,并用案例阐释了第五产业如何将产品从满足物质需求的功能价值,升级为满足情感、梦想和精神需求的体验价值。



孙耀杰副院长结合自身在新能源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分享了将六次产业理论应用于产业前沿的深刻见解。他以其团队负责的国家电网垂直领域大模型为例,阐述了如何融合海量数据,解决新能源领域的实际痛点。他强调,在AI时代,单纯的技术进步已不足够,必须与经济学、行为学等多维视角结合,才能真正突破产业边界,创造新价值。

张来武院长在总结中进一步阐释,六次产业理论为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第三只眼”的视角。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对工业化思维的超越,其核心在于四个“新”:新理论(从线性创新到三螺旋创新)、新要素(数据、智慧因子)、新主流(以用户体验价值为核心)和新模式(从企业竞争走向产业生态共生)。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来自人工智能医疗、人形机器人、新中式非遗时尚等前沿领域的企业家代表反响热烈,分享了各自的实践探索,并与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思想碰撞。

此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与香港工商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奠定了基础。未来,双方有望在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转化、产业生态共建等领域展开深层次的合作,共同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