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Q 《环球财经》:

您曾多次提出中国进入了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为什么我们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将如何赋能产业发展?


张来武:

无论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还是乡村产业兴旺,在工业化时代也在推行,但是为什么认为比之过去,现在有所不同?因为如今进入了新阶段,是创新驱动的阶段。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稀缺资源瓶颈问题表明仅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无法持续驱动经济发展。综观世界发展格局,依靠资源出口或是资源加工的国家总遇发展坎坷,无法拥有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结合我国特定的国情、特定的需求,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如今是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化时代理解创新驱动必须跟数字驱动结合起来,本质上创新驱动必须通过数字驱动,也就是说要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搞创新驱动,理解什么是数字经济非常重要。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需要用“第三只眼”来“看”。“工业化”是“第一只眼”;

“第二只眼”我称之为“数字盲眼”,它运用数字化技术但其运营思路仍然是工业化时期依靠生产集中形成垄断,所以说将其成为“盲眼”;“第三只眼”是六次产业理论阐述的数据产业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数字化是一个统称,第四、第五、第六产业都是数字经济。数据经济则不同,它是第四产业,数据在其中作为新生产要素,数据经济有专属的商业模式。详细来说,数据产业从互联网平台收集数据,进行加工、运营、确权、定价、交易,这套模式在第四产业中运营,第四产业发展到最顶级、最具生产力就是人工智能。“数字盲眼”之所以“盲”是因为混淆了数字和数据的概念。典型的“数字盲眼”案例就是马云,他经营的阿里巴巴集团在第四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最近“走了麦城”,他在数字金融问题上与中央监管部门起了冲突。他用“第二只眼”看数字经济,用资本垄断的方式发展企业,如此说来,马云其实是个“色盲”。

工业化时代一谈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当然技术创新很重要,但是科学本身的创新也很重要。六次产业理论认为,科学一方面通过技术转化应用于生产,另一方面不需要技术转化,科学本身直接进入生产,它通过数字驱动进入生产。如此一来,许多新的知识可以立即成为生产力。基于科学创新、文化创意创新形成了新的产业——第五产业。六次产业理论中将第五产业命名为“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Alvin Toffler)认为,在狩猎、农业、工业、信息社会之后,要出现一个梦想社会。工业文明充分发展之后,人类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梦想、情感等精神需求成为生活主流。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未来可能是主要的利润来源。比如,上市公司泡泡玛特,同样生产玩具,因为向消费者出售的是惊喜感,因此提升了它的附加值。我经常举这个例子:你向我推销大米一万元一袋,无论里面装多少斤我都不会购买,但如果你把我母亲服务好、让她产生了购买意愿,十万块钱我都可能买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间满足了我的孝心,赋予了这袋大米附加价值。还有网络红人李子柒,她将她出售的产品与生态自然编织成了具有文化创意的故事打动人心、带动市场。创新驱动的发展必须在六次产业理论指导之下,在新经济形态赋能之下进行,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为什么我说科技特派员制度进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