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与六次产业化


:生态农业是最重要的生态产品,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起到保障作用。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生态农业需利用数据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共享产业,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的农业模式,这就是生态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在六次产业化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中国发展生态农业最有效、最具创新,也最有前途的实现机制,充分调动起来的中国百万科技特派员将是生态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先锋部队。实现生态农业六次产业化有两大基石:一是数据,二是生态社会资本。通过数字化、文化创意,形成高附加值的商业模式,生态农业将为乡村振兴实现新动能。

  

高速工业化带来了明显的生态代价、环保代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代价,生态问题已经不容我们忽视。生态农业是最大的生态产品,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起到基本的保障,大大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一、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实行六次产业化

过去大家对农业的理解,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现在我们对农业的理解应该是新农业,包括农业的六次产业。在新农业下,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农村是新农村,是信息化、数字化的农村、田园小镇。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环保是关键,甚至是核心,它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不仅要做第一产,还要一二三产融合,形成六次产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理论,即六次产业理论。除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之外,还需要第四产业(数据产业)、第五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也叫智慧产业)和第六产业(共享产业)。


二、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

除了理论创新外,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的实施机制,其中科技特派员制度将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和创新机制。习主席对中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二十周年做过重要批示,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在六次产业化实践过程中,有必要比较一下中国和日本。很多不了解六次产业理论的经济学家以为六次产业化来自于日本,这是一个误解。中日的六次产业化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特色。

总体而言,对于农业六次产业化,中国和日本各有三个不同优势。(1)中国优势之一来自于理论优势。中国的学者率先系统提出六次产业理论。日本只有“1+2+3”的六产概念,没有六次产业:首先他们没有第四产业(数据产业)的概念,不久前在港中文(深圳)大学成立了数据产业研究院;其次,日本也没有提出第五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没有第四和第五产业,自然没有第六产业。在中日交流中间,日本专家也认同,只有中国才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研究、专门的理论。(2)中国优势之二来自于数字化转型。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数字经济发展国,六次产业化日本的短板就是数字化转型。中国通过数字化推动,充分发展第四产业。(3)中国优势之三来自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最初发源于南平,在宁夏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新模式。2015年国务院出台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的制度。习主席一直都在大力推动制度。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主席给科技特派员铺红地毯。目前,全国的科技特派员已发展成百万之众,这是一群非常有活力的,实现农业六次产业的生力军。

日本六次产业化也有三个优势。(1)优势之一来自农业机械化。日本的工业化程度高,有利于推行精准农业,也有利于与数字化农业的衔接。(2)优势之二来自于日本农民组织化程度。日本农协组织有很强的组织化水平,有利于保护农民在与资本合作中的利益保护。(3)优势之三来自日本六次产业化的普及。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农村,都充分利用农民协会组织,做了六次产业化的普及工作。2008年,日本已经出台了六次产业化的法令。

立足于中国国情,在数字化转型中发展生态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实行机制是最有前途的。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把中国百万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起来,成为六次产业化的先锋部队。这是我第二点要说明的。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两大基石

真正地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六次农业的产业化和科技创新驱动,需要两大基石。第一个基石是数据。数据是一个新的生产要素,要经营好数据,发展第四产业。第二个基石是生态社会资本,它来自于第五产业的文化创意理念,以及第六产业的共享产业的理念。

数据基石,是六次产业化的优势,也是创新时代的一个亮点和转折点。在传统的三次产业中,生态往往是经营的成本。生态找不到附加值,没有实现良性循环的机制。在传统的三次产业中,生态环保恶化往往成为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代价。在数据化转型,如何让生态可以打造为资本?其中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数据要素实现把生态代入到高附加值的商业模式之中。

国家统计局最新产业分类,已经提出数据是一个新的生产要素。传统经济学家还提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理论。六次产业理论率先系统论证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能够带来经济新的生产模式。数据的经营有四个关键模块:一是算力;二是软件的快速迭代;三是数据的沉淀,也就是各种类型知识(明知识、默知识和暗知识)的沉淀;四是社会网络协同。没有这四个模块,数据就不能成为生产要素,也不能带来第四产业独特的商业模式发展。尽管互联网平台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但是真正发展的标志是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第二个基石是生态社会资本。这个概念首先来自于第五产业的范畴。第五产业基于两条线:一是科学前沿的创新。科学前沿的发现有时无须通过技术转化后直接进入生产;二是文化创意的创新。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变迁,人们的主流需求不止是物质和服务,而是来源于精神、梦想、情感的需求,比如游戏产业、影视产业等。在这样的一个新需求模式下,生态起什么作用呢?生态是满足人和自然的良性关系,提供人类健康,给文明社会带来一种心灵的打动。在这样的社会中,通过文化创意,生态逐渐形成生态资本。

随着生态资本的积累,我们才能发展第四、第五产业,才能发展共享农业,才能发展更高附加值的农业。随着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生态资本未来必然为资本市场所认可,以及被未来的消费者认可。

未来生态农业除了取得粮食安全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商业模式来自于碳中和。未来很多的地方不适合种粮食,但是适合做碳吸收的种植。通过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结合起来,不仅能解决碳吸收,还能把碳指标的数字平台建立起来。通过数字化的生态农业,不仅能把碳指标测算出来,还能把碳指标做成交易产品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生态农业可以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商业模式。

哲学家培根就有一句名言,人类天才的最伟大发现,便是自然秩序结构和心灵结构之间完美的契合。如果这一名言在未来经济和未来产业模式的实现,那么它就是未来的生态产业。

总之,生态产品的发展需要关注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六次产业化,六次产业化关键要注重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转型中,生态产品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精神需求;生态产业的六次产业化不仅要充分地利用工业化时代的文明,更重要的是要在数字化时代,创造新的文明、新的产业模式!